杨诗勇每次进山,背篓里都背满了村民让捎带的日用品。
【美丽心语】因为热爱,他在深山一干就是20年,为了一句“电能燃得长久吗?”他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农村供电事业。
“杨班长真是不容易,为了让百姓用上电,他骑坏了三辆摩托车。好不容易自费买辆车,还是一辆皮卡车。”湖北谷城供电公司盛康供电所东坪电工班员工音建定,对于班长杨诗勇买一辆皮卡车表示不理解。“皮卡车实用,皮实,进村入户装运金具、抢修更方便。”杨诗勇憨厚地解释道。
脱几层皮 助乡邻扔掉煤油灯
1997年1月5日,28岁的杨诗勇从五山供电所调到盛康供电所东坪电工班当班长。令杨诗勇没想到的是,东坪距离县城还有60多公里,其中有40多公里是山路、土路,辖区内甘峰等村距离东坪还有40多公里,这些村,除了大山,还是大山。更令杨诗勇没想到的是,当时东坪的12个村有6个村、1213家农户没通电,通电的6个村也只有7台变压器、30多千米线路。
为了让这些村的农户早日用上电,杨诗勇和他的同事们战胜了无数个常人难以置信的困难。
让杨诗勇至今难忘的是2000年6月7日开始为县厂村架线通电的事。
县厂村海拔近千米,从县城到县厂村有110多公里,运送金具、电杆、电线等器材到村里,得经过60多公里的山路,然后走10多公里的水路,再穿越30多公里的山林。
一根500多公斤的电杆,需要县厂村100多号壮劳力,用一个星期的时间,才能“请”上山顶。
有的劳力累倒了,为了不耽误工期,托亲请友地把邻近的村民请来帮忙。
而杨诗勇带领的音建定、陈少启、王龙友、李湘元、黄祥军等8人,每天早上5点上班,晚上8点多收工,晚上再跑10公里左右的山路,赶到借宿的农户家中休息,此时已是晚上10点多了。即使这样,杨诗勇还要借助汽灯,做好当天的施工记录,通报完成情况,安排第二天的架线工作。
6月,烈日晒得他们身上的皮掉了一层又一层,火辣辣的疼,但谁都没退却。35天后,县厂村79户农户家通电了,大家的高兴劲不亚于过大年。当时65岁的章振捍看到明亮的灯泡,当即扔掉了家里的煤油灯,但他很快又捡起来,跑到杨诗勇身边问:“这电能燃长久吗?”“能长久,一定能长久。”一阵沉默过后,杨诗勇拉着章振捍的手坚定地说。如今,年过八十的章振捍依然记得当时的情景。“小杨说到了,更做到了。”章老爷子说,“了不起,真的了不起。”
翻山越岭 只为一句承诺
大山里,架线不易,维护更难。特别是这10年来,大山里条件好点的人家都搬到了山外,没搬走的年轻人也都外出打工了,山里的常住人口基本都是老人。为了让留守、空巢老人用好电,用上可靠电,杨诗勇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。
现在很多家庭留守的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,他们家中电线、开关、闸刀、漏电保护器,甚至灯泡坏了,都不会更换。为此,杨诗勇巡线时,工具包里总要装上一些备用。
今年3月13日,东坪遭受冰冻雨雪灾害,其中县厂村受灾十分严重。2组的配电台区因受不住大跨度覆冰电线的重压,变压器、电杆硬是被生生拉倒了。
抢修在日夜进行。可当外包队队员看到10千伏白水峪支线22号至23号杆之间的线路脱落在崖头上,下面是深达100米的悬崖时,便不愿意继续抢修。班里其他成员,也因恐高、年龄大、心理素质差等原因不敢参与现场抢修。为让乡邻们早日恢复用电,杨诗勇挺身而出。经过一天的艰难施工,终于将脱落在悬崖上的电线加固升高4.5米。
“绝不能让一户农民再燃煤油灯。”这是杨诗勇20年来一直坚守的承诺,他说到更做到了。
编外货郎 驮出了村民的致富路
“看到村民有困难,不帮一把我心里就难受。”杨诗勇说,“山里行路难是村民致富最大的拦路虎。”
2010年前,东坪大部分村连摩托车都无法骑行。村民家中的土特产卖不出去,换不成钱。有的连一个月10多块钱的电费都交不起。
这让杨诗勇心痛不已。
如何让村民的土特产换到钱?杨诗勇开动脑筋。他找到在县城开饭店的姐夫李光远,希望他能把村民手中的野韭菜、苦菜、香椿、竹笋、黄花苗、葛根粉等无公害绿色产品,通过加工端上餐桌。
尝试的结果,令杨诗勇喜出望外,这些土特产深受消费者喜爱。于是,杨诗勇便利用进村入户的机会,把农民手上的土特产收上来,积攒到一定数量后,用摩托车运到县城。
东坪3组的村民周常喜、谢德翠夫妇,因病返贫,过去因为没销路,家中的土特产都坏掉了。如今有了杨诗勇这个“货郎”,不仅上门收货,还帮他们销售,年卖出的产品可收入3万多元,贫穷的日子也因此被画上句号。
“杨班长真是大好人。”每当说起此事,周常喜就忘不了“恩人”,“要不是杨班长真心帮助,我们的穷日子还不知何时是个头。”
杨班长帮的何止是周常喜一家。甘峰村2组黄祥成、方青华一家同样是杨诗勇的“穷亲戚”。他家年生产近200公斤的葛根粉基本都被杨诗勇包销,如今黄祥成一家的年收入也能达3万多元。
“每年都有100多户村民的好几千斤土特产,被杨诗勇驮进县城。”盛康镇党委书记刘凯在走访村民时,得知了杨诗勇的感人事迹,对杨诗勇大加赞赏,并号召全体镇村干部向杨诗勇学习,时刻把百姓当亲人,为百姓办好事、实事。 |